2011年1月13日 星期四

[讀書]20110112

讀書心得20110112

然後我們就bye
·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作者:約書亞.費瑞斯  Joshua Ferris
·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譯者:林曉芳
·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出版社:木馬文化
·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出版日期:20090330
雖然中間有一度覺得「哎呀該不會是那樣寫吧」但中間又覺得應該不會,喜歡作者用「我們」作人稱,也喜歡那些討人厭的風涼。不過作者真是個厲害的討厭鬼。好看。


衣錦夜行
·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作者:廖偉棠/文、攝影
·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出版社:印刻
·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出版日期:20101125
文字很棒。在看翻譯得零零落落的文字之後,這本書簡直有清心的作用。
喜歡照片。喜歡作者。喜歡,所以讀得慢。


咿咿咿
·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作者:林韜 Tao Lin
·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譯者:沈意卿
·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出版社:一人出版社
·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出版日期:20101225
咿咿咿。喜歡,破碎破片的片段。
看完以後覺得抑鬱。好像看到一頭熊大概是既視感。
不過這本書無法一次看完,中間稀稀落落的讀,上廁所煮飯抱狗洗澡擦乳液的中間閱讀。不敢坐在書桌前讀完。


2011年1月10日 星期一

死亡是......

好看:)


「他們都不相信來生。」
「不要碰我,那後果不是妳負擔的起的。」
「你走了,我怎麼辦?」

三個看似毫無關係的人──法國名主播/記者瑪莉、靈媒體質卻窩縮在工廠裡,孤單度日的喬治、母親吸毒而總愛依賴雙胞胎哥哥的小男孩馬可仕。甚麼樣的事件會把這三個一點關係都沒有的人連成一條線?

又,甚麼令眾生平等?

好像越是老導演,越會去思考關於死亡這件事。克林伊斯威特在經典老爺車(種族歧視)、硫磺島二部曲(戰爭)之後,用看似毫不相關三段式故事,呈現關於面對「死亡」的三種面向,以及在三位主角身邊,她們怎麼看待死亡。

三位主人翁分別是瑪莉(經驗者)、喬治(橋樑或中介者)、馬可仕(面對者或傷痛者)。瑪莉經過南亞大海嘯之後,頻死經驗使得她的人生大轉彎,不但跟製作人男友/老闆分手,原本在寫的政治家書籍(現世)也轉向對生命與死亡的探討(來生)。她與沒有經歷過生死存亡的製作人男友感情逐漸降溫時,互動相當微妙。製作人男友問她:「妳為甚麼執著於這些?」她說:「那是因為你沒有去買禮物。」禮物暗喻著她面對過死亡,是她得到以及即將給予的。
而擁有靈媒體質的喬治,卻因為他與常人的不同,無法擁有正常的人生。渴望愛情、渴望溫暖的他,一旦碰到別人的手便能感應亡者。電影中安排了一個活潑可愛的女孩,兩人在互動間彷彿要開始些甚麼,卻在一通電話後女孩不停要喬治為她感應。「我先告訴妳,感應之後我們無法回到現在。」喬治警告她,女孩卻面帶笑容不以為意,硬是摸上他的手。果然,當喬治說出亡者的訊息,女孩嚇得從此避不見面,而喬治又再度回到他的生活:夜晚只有狄更斯的朗讀小說陪伴。
一直很好奇他聽的小說是不是Christmas carol,但讀得還不夠熟,實在無法一下子就聽出來。
而馬可仕與雙胞胎哥哥傑克形影不離,愛撒嬌的他非常依賴哥哥,兩人想盡辦法要與母親共同生活在一起。可是一場意外卻奪走了傑克,馬克仕不停找尋與哥哥聯絡的方法,甚至一直帶著他的帽子,不願意拿下來……

死亡。無論是親人死亡,甚至如電影中親身經歷又活過來,那些情緒都只有自己能背負。三種不同型態的面對,三個孤獨的人,背負三種極不同又類似的情緒,在最後導演給觀眾一個美好的期待,與新生活的展開。

另外非常喜歡喬治與女孩在烹飪教室蒙眼餵食的一場戲,背景音樂是普契尼的公主徹夜未眠。矇眼讓別人放食物到嘴裡品嘗味道,那是多麼挑逗的行為!是在整部片中,最令我臉紅心跳的一幕。